[ 樂多 ] 當Blog遇上網路買賣 ~

樂多電子報編輯 Vivien 在此向大家問好~
也預祝大家端午佳節愉快!

樂多日誌上線五個月以來,已經有將近2萬名使用者和15萬篇文章的累積,五月初開始和蕃薯藤合作之後,單月的網頁瀏覽數更首次超過千萬!這裡的內容包羅萬象,還有各種豐富熱鬧的主題和活動。像是上山採藥的「甜蜜教主」王心凌秘密日記、現在舉行中的「誠品旅行節」共同書寫、「國防部軍眷幸福處收」新書上市的徵文贈書...都等著大家來共襄盛舉!

而已經突破20萬使用者的樂多拍賣,即將進行大規模的改版,除了新功能的提供和版面調整,也會開始和樂多日誌做結合,增加買賣和內容的互動性。現在已經有些拍賣和開店的賣家,運用Blog做商品的補充介紹,或是寫些生活趣聞 、買賣心得…除了提高信賴感,也可能吸引到特定族群,讓銷售更容易,旁邊介紹的「農場日誌」和「ㄚ賢元氣舖」就是兩個例子。樂多拍賣客服日誌 裡還有其他關於網路拍賣的議題,以及客服工作的點點滴滴,也歡迎大家參觀交流!

還在等什麼? 趕快開始與我們一同Blogging!

昨天收到樂多寄來的一封信,給它仔細看了一下,心中頗有感觸。
當初樂多踏入 blog 領域時的理由是:

* 推出不同的服務,拓展知名度
* 增加流量及人潮,帶動樂多拍賣
* 利用日誌撰寫一些和自己產品相關的文章,來建立賣家的權威性
* 利用情境式行銷,嘗試營造出『非買不可』的氣氛
* 拉近和買家距離的方法
* 讓網友確實知道,面對的是一個真真實實的『人』,而不是代號或評價

看到這封信時,把我拉回數年前的某一天,
因為我有在玩家族,我被一個在玩拍賣的同事問到:「拍賣如何讓它更加社群化?」
思考這個問題前,先回到原點,什麼是社群?拍賣是社群嗎?

我不認為,但也不盡然。

為什麼答得那麼模糊?我覺得,就一般對社群的定義,
除了完全個人化的服務之外,只要會把資料公諸在網路上,就有可能形成社群。

個人網頁,是社群,因為它有留言板。
家族/bbs,是社群,因為它有討論區、寫真集、留言板、簽名簿。
知識+ ,是社群,因為它有回答和意見。
即時通,是社群,因為它有多人聊天室。
blog,是社群,因為它有留言、引用。
拍賣,是社群,因為它有買賣問答。

照這樣看來,服務機制有牽扯到「回應互動」的話,它就屬於「社群」。
但是,不盡然如此,就好比服務都會有搜尋功能,
那麼是不是要把有牽扯到「搜尋查詢」的服務,也歸屬於「搜尋」?

如果用「主」、「從」的面向去進一步評斷。

個人網頁,「主」是個人網頁作品發表,「從」是互動討論,不完全是社群。
家族/bbs,「主」是互動討論,純社群。
知識+ ,「主」是互動討論,純社群。
即時通,「主」是雙方通訊,「從」是多方聊天,不完全是社群。
blog,「主」是個人文/圖的創作發表,「從」是互動討論,不完全是社群。
拍賣,「主」是商品銷售,「從」是互動討論,不完全是社群。

回歸正題,「拍賣如何讓它更加社群化?」
那麼顯然是要從互動討論著手,更好的留言板?不是吧... orz

拍賣為什麼會有「問與答」?
因為買方需要更多的商品資訊及依據賣方的回應,來判斷是否要參與競標。

如果是這樣,那麼提供給賣方一個更好的機制,
讓賣方更方便、自由展示商品,以提高他給人信賴度,如何?

當時沒有 blog,但想法和樂多有點像,我能理解樂多的思考模式,
樂見樂多在未來如何整合「拍賣」和「日誌」。

事情,沒有對錯,只有成敗

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深思熟慮之後,勇敢地踏出這一步。

~後記~

del.icio.us, furl, 365key 是社群嗎?似乎不算是。
它們只是把資料公開出來,並沒有所謂的互動討論。
硬說有的話,就是各自收錄的書籤/文章,及其註解,
可以讓網友彼此做心靈意識的交流。

「噢~你也收錄這一篇?」
「他為什麼收錄這一篇?」
「有水準,竟然收錄這一篇?」
「再看看他還收錄哪一篇?」

我想複雜了,有些東西去探究它的定義,會發現根本沒意義/更模糊。
將它付諸實行,搞不好會擦出跟原本概念不同的美妙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