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想法] 隨便說說 人性和互聯網

本文轉載自: "龐升東's Blog":http://www.pangshengdong.com

題記:誰都明白,瞭解人性是重要的,很多事情,都要與人接觸,想接觸的好,就要明白人性是什麼。當官的,做企業的,要和人群接觸的就尤其要研究人性。

這個議題太大,我是肯定講不清楚的,平時有一些想法,今天就稍微整理一下,提高提高自己,順便將一些重要的東西進一步確認為原則:

人的本性

一、虛榮——需榮
二、性
三、貪婪

前2者是弗洛伊德的觀點,解釋能力很強,貪婪是孫成剛的觀點,解釋能力也很強。列些關鍵詞吧!

虛榮:注視,認可,表揚,眼神,虛擬眼神,想像中別人的想法,yy,想像的享受

這裡的虛榮不應該作為貶義詞,每個人都虛榮,你虛榮,我也虛榮,總不好都貶大家,更不好貶自己,改個字吧,需榮,呵呵,需要榮耀,應該更合理,皆大歡喜,中性詞,不錯,解釋能力照樣強,需榮其實就是精神需求。

注視:有注視才有虛榮,沒有注視虛榮就無法實現,沒有注視是不可能的,到處都是人,我們都是生活在注視中,不管是虛擬的,還是現實的。

認可:獲得別人的認可當然高興,每個人都非常在意是否為別人認可,特別是是否為周圍的認可。認可有很多種方式,讓別人覺得你認可他有很多種方式,比如當面的讚美,表揚,跟貼吹捧都是。

眼神:遊戲裝備交易金額巨大,QQ代練級也很火,大家花錢都買了什麼啊?眼神、虛擬眼神,想像中的別人羨慕的眼神,這東西肯定好賣,永遠好賣,因為他滿足人性的第一需求。

yy:yy的含意說法很多,其中主流是意淫,這新名詞有意思,我在寧波市信息中心工作的時候,有時候也想當大官,然後,俺為官清廉,深得民心,死翹翹後,數十萬百姓跪滿一地,想想都感動,這數十萬百姓跪滿一地的景象多麼壯觀,爽啊!與其相比,死有何懼!年輕早逝也無所謂,可見這yy力量也是很大的。(當然,這還是僅限於yy,當真要你在yy和死翹翹間做選擇,那估計還是小命要緊)

性:不多說了,自古有「紅顏是禍水」的說法,自古以來,整個地球大地——繁榮娼盛,現在互聯網這方面內容也是主流內容之一,手機新浪wap.sina.com.cn 完全是成人站,無可厚非,既滿足需求,又賺錢,無可厚非。

貪婪:懶惰,食品、安逸都是貪婪的對象,懶惰是貪婪的一種表現,所以,懶惰也變為本性了。

懶惰,可以延伸出好幾個有用的思維小工具——主動性、被動性問題,懶得動手啦,有時候增加產品或者服務的被動性有不少好處,關於這個問題,我只是有點感覺,沒有深入研究,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心得,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心得,或者討論興趣,您也可以和我聯繫(龐升東 qq2850651)

懶惰延伸出的另外一個思維小工具就是心理暗示,懶惰嘛,懶得去思考,反正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啦!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啦!比如我說張朝陽是饅頭,張朝陽是饅頭,張朝陽是饅頭,張朝陽是饅頭,圓圓的饅頭,張朝陽真是饅頭,張朝陽千真萬確就是個饅頭,張朝陽是饅頭。

好,現在,我問你,張朝陽是什麼?

是什麼?

饅頭?不會吧,張朝陽怎麼會是饅頭呢?

思維懶惰,每個人都一樣,這一點可以充分利用,比如做網站,網站廣告條上加個「馬上點擊」,點擊會提高20%,你叫他點,他就會點。當然還有很多應用,我就用過不少,有時間詳細說。

唧唧歪歪說了一大通,稍微做個總結...

總結:做好以下事情有利於我們目標的實現:

1、積累認可別人的技巧,這裡學問大了,因為人的本性都懶惰,誰都懶得搞,其實得搞,這玩意很重要,可以滿足人性的第一需求,搞好這玩意,他人開心我們也獲利,值得啊!

2、應用設計的模式增加被動性,減少可選擇性,提高易用性也算增加被動性,陳天橋將sina集成到他IPTV遙控器中的一個按鈕,這就方便了,也算提高了被動性,少了選擇,少了打網站地址,符合人懶惰的本性。

3、俺們也賣賣需榮,或者幫別人賣需榮都是不錯的商業模式,畢竟對於中國網民來說,需榮已經是第一需求,想想看,做什麼好?怎麼做?blog有這個意思,所以,blog會火的,會越來越火。

BTW:從高中開始,我就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,就是「需求理論」,萬事萬物,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,把這個東西想透了,搞好了,那就發了。我有了初步研究,有了初步應用,取得了初步的成果,還不錯,繼續努力!龐升東曾經用過周需求這個筆名,就是這個含義,有時間,我會把我的需求理論好好整理一下,和大家一起探討。

可怕的行銷手法…

為什麼好可怕?因為我掏了錢去買了一樣東西。
那有什麼可怕?因為我從來沒看過它、試用過它,就掏了錢去買了它。
哪會很可怕呢?因為我挪用家裡存款的一半去買了它。

真可怕!我竟然買了一套「健康醫療電子器材」,
雖然金額不大不小、不高不低,但對我和蔡頭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。

為什麼說「可怕的行銷手法」?因為這個商品...

* 沒有在一般的大眾媒體做宣傳,省下了大筆廣告費。
* 免費提供老人家在展示會場試用,老人家病痛多,也貪小便宜。
* 每人每日只能試用30分鐘,因為試用者眾多,也讓老人意猶未盡。
* 產品會說話,試用過的人都說效果不錯,產品在日本已有20年的研發歷史。
* 媽媽在鄰居的介紹下,親自跑去試用看看,一試就試用了半年多。
* 媽媽的病痛本來就很多,試用後覺得有療效。
* 媽媽用自己的親身實證,跟三個兒子述說神奇之處。
* 媽媽特別鼓吹小兒子買一台來用,但商品著實高單價,小兒子猶疑了近半年。
* 小兒子長年久坐辦公室,鮮少運動,腰痠背痛,頸肩痠疼。
* 小兒子接受中醫治療,吃藥、針灸、推拿,還是未能有效改善。
* 小兒子近日頭疼欲裂,影響上班工作。
* 小兒子想起媽媽一直大力推銷的商品,為了身體健康,心一橫決定要買。
* 媽媽跟銷售人員訂購一台,立即在一堆同儕老婆婆中,身分 % 數不一樣。
* 銷售人員在當週日就將貨品送來,還加送了幾樣貼心贈品。
* 銷售人員的解說詳盡、態度專業,降低不少對商品的購買疑慮。
* 小柯和蔡頭當天晚上就開始試用,心裡覺得身體已經開始受到治療。
* 小柯週一竟然沒有發生頭痛!(真有那麼神嗎?得再觀察一週看看...)

服務行銷、創意行銷、全員行銷、資料庫行銷、傳播行銷、口碑行銷、
事件行銷、體驗行銷、聯合行銷、差異化行銷、顧客滿意行銷、許可行銷...

一堆行銷的名詞、理論,都是實際經驗所累積出來的。
回到行銷的定義:『根據消費者的需求,把產品/服務賣給你。』

這個商品利用一連串的手法,成功的將商品行銷出去,
而我這種對價格異常敏感的人,也乖乖掏錢埋單。

我和蔡頭會不會成為這個商品行銷體系中的另一個散播環節?還是就此終止?
那就要看它會不會在我們的身上發揮作用,不然一個不滿意的客戶是會去影響他身邊週遭的人。

網站成功的關鍵

* "網站成功的關鍵":http://home.wangjianshuo.com/cn/20050502_ccce.htm
* "王建碩的網站成功的關鍵":http://blog.360.yahoo.com/blog-F1dgX7sjbrVyd8KCX32_YpNlBRE-?p=51#comment
* "做有用的東西":http://zongzhanzz.blogchina.com/1550374.html

[思考] 我要存網址還是存資料?

由於結婚、生子、專案,我荒廢了好一陣子,都沒在吸收新知。
拜 blog 之賜,讓我看到許多優秀的網友在寫文章。

看到不錯的文章...
我是該存下它的網址,放在 del.icio.us 上呢?
還是該存下它的資料,放在 furl 上呢?
抑或是該複製、剪上,放在 blog 上呢?

選 (1),好文章不知道何時會不見,即使讀過,日後再重新咀嚼,也會有新的體悟。
選 (2),中文支援不佳,存取速度小慢,感覺把資料堆在庫房,沒有再利用的便利。
選 (3),純人工的精緻手工業,可存網址、可貼資料,還能寫註解,但就怕誤觸著作權。

我想來想去,還是決定冒著被關的風險,選 (3),只不過,我會註明出處,並「適度地引用」。
會不會被告?我想…可能在某一天之後,這個 blog 不再更新或是消失之時,就知道了。

每個人的腦中都有經驗及智慧的累積,將這些知識聚合起來,再予以編纂,也算是件有意義的事。

「把既有的事物再重新分解組合,所產生的新事物,也是一種創意。」

就把這篇就當作我的呈堂證供吧...

[概念] 什麼是 SNS?

S: Social
N: Network
S: Software

社交網絡軟體

網路從「社群」進展為「社交」,就我的認知...

「社群」是一群人有著同樣的興趣、理念,聚合在一起,搞同一件事。
「社交」是有著特定關係或信賴關係,所聚合而成的一種「社群」。

就範圍:社群 > 社交
就關係:社群 < 社交 就效益:社群 < 社交 這僅是我目前個人的認知,絕對不是正解... ■ 延伸閱讀 * "我的圈子? ":http://makzhou.blogbus.com/logs/2005/05/1213432.html * "從Friendster說網站的創新":http://my.10345.com/blog/post/110 * "利用SNS把屬於我的佣金要回來 ":http://www.donews.net/woku/archive/2005/05/27/401378.aspx * "SNS未來必然走向:商務人脈脈工具":http://big5.pconline.com.cn/b5/www.pconline.com.cn/yp/csdt/0505/623479.html * "SNS:玩的就是心跳,不是概念":http://www.topku.com/archives/000389.html * "不是開始的結束,也不是結束的開始":http://jedi.org/blog/archives/005059.html bq. 我相信 Blog 跟 Wiki 都是 Socialware 發展下的產物;傳統的 Socialware 在發展時太注重「社交 (Social) 」關係的具體化呈現,像是 Orkut 之類的服務都是這樣,想要把「人脈」這個東西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。但是這一些系統逐漸遇到了瓶頸,人們透過這些系統的確親眼看到了「人脈」,但是卻完全沒有辦法透過這些系統來成功地建立新的關係、或加深已有的關係。 bq. 這樣的問題一直到 Blog 和 Wiki 盛行起來之後,纔逐漸被解決掉。因為這些工具在發展的方向上,都是致力於讓「表達自己的想法」以及「取得別人的想法」變得更為容易的;當工具改善了,事情真的變得簡單容易了,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/樂於做這些事。我們會看到最近如 Wallop 或 Yahoo 360° 等,都是這種概念的進一步實做/試驗。 bq. Blog 跟 Wiki 是在補其他 Socialware 在互動的「內容」上的不足;有了這項能力,人們纔能發展更多的人際關係。溝通行為要有內容纔能持續,而內容卻需仰賴溝通行為纔得以傳播,此二者如唇齒相依,缺一不可。 * "什麼是個人門戶 spaces.msn vs. 360.yahoo":http://www.chedong.com/blog/archives/000825.html bq. 目前的實踐都證明:沒有內容的SN網站是沒有生命力的。太多social networks服務你上去一兩次之後就會失去興趣:人聚齊了,不知道做什麼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,因此很多SN無法長期使用。 bq. 而沒有SN的 BSP(Blog Service Provider) 服務也是用戶很容易流失:目前BLOG服務的平均壽命是2個月,很清晰的說明了這一點:得不到足夠的反饋刺激,用戶很快會失去了更新的動力。 bq. 將SN機制加入到BLOG服務中:用戶可以更方便的通過已有聯繫中發現自己原有的社交網絡,從而為自己的BLOG預先準備好一個讀者群,而用戶如果能方便的看到其他人的內容源更新,又可以誘發用戶寫更多的內容/評論,從而良性的促進SN社群的可持續發展。 bq. 小結:當前太多的SN服務可以短時間聚齊很高的人氣卻無事可做;而BLOG服務最大的問題是新用戶寫了內容卻無人喝彩; bq. 結論:SN服務要想辦法為用戶提供內容;做BSP需要考慮結合SN服務,將用戶聯繫起來形成足夠的反饋,而不是僅靠搜索引擎將用戶聯繫起來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