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ki是近年網路上流行的一種書寫平台,其名源自於夏威夷語Wik iWiki(意指「快」),它具有讓一群人共同撰寫文件的許多特色,包括:
- 任何頁面都可以讓讀者輕易修改:猶如一本放在公共空間的筆記書,可供眾人閱讀並隨手修改。
- 能完整記錄所有修改的痕跡:曾經出現過的文字,都會在該頁的歷史紀錄中永久存在。讀者毋須擔心自己的文字被永久抹除,也不用擔心修改他人文字是覆水難收的行為。
- 自動產生連結:只要依照一定的格式,Wiki就能夠自動為某個字詞建立連向相關頁面的功能。這種相互參照的功能,是建立百科全書的最佳利器。
Wikipedia創立至今,約有九十幾國的版本積極運行,英文版已有超過50萬個條目,中文版約有2萬個條目,而且每天都在持續增加。人人可寫、人人可讀、人人可改;讀者與作者只是暫時的位置,而非兩種固定身分──這就是Wiki精神。
在豐田模式中,「停止鍵」搭配的是公司由上到下的階層制度、工人仰賴活口的薪資;如果工人不受這些脈絡約束,停止鍵可能變得終日不停。但在維基模式中,「編輯鍵」並未憑恃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「控制技術」、沒有可資責備的人名、沒有因它獲利的作者、沒有學術地位為它背書,失去這些「傳統價值」,Wikipedia無論如何就是「理論上」說不通。但反過來,也或許就是這樣「無人」負責的中空特質,才能吸引「所有人」進入它的運作,讓「編輯鍵」終日不停。(台灣那些打手機報路況的司機們不正是如此?)
目前 Wikipedia 的主要貢獻者仍以重度網路使用者為多,所以網路 上流行的思想及用語、程式或網頁設計等相關詞條,內容通常都精彩而豐富,是其他百科瞠乎其後的強項。
另外,閱讀時可以參考一下該篇文章的修改次數,撰寫人的撰文多寡,對理解這篇文章的可信度會有所幫助。
轉載自:中國時報.周易正
Yahoo!奇摩知識+ 應該也要這樣做搜尋的排序判斷